科技周系列活动之七—民族管乐器改革的历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6/15 15:01:00
2017年5月26日下午3点30分,师生聚集在“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乐器研究所民族管乐研究室”,由王其书、张莉两位老师主讲有关四川音乐学院民族管乐器的改革历程,并以相应乐器进行了现场展示。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流程,首先是张莉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中国当代民族乐队的起源及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器的改革及发展历程,重点讲解的有胡琴组高音区扩音装置(文化部一等奖)、拉忽雷(二等奖)、双腔葫芦埙获得奖项(一等发明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L36簧笙(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十孔笛、穿斗笙笙苗等改良的民族乐器,并在张莉老师的组织下分别进行了试奏展示。
接下来师生们参观了双腔葫芦埙的制作过程,由技术工人实际制作进行演示,双腔葫芦埙由红土制成,倒模后,用机器将其内部塑型,然后由技术工人精工打磨抛光,最后由张莉老师挖孔校音。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又错综复杂,这里面少不了技术工人的实战经验、扎实的陶土功底。
最后,张莉老师对技术工人打磨完成的双腔葫芦埙坯进行打孔校音,整个过程娴熟有度,开孔的距离、大小、对音分的把控等均靠以往经验,据张莉老师介绍,如果想校好一个双腔葫芦埙,需要聚精会神的操作2个小时。由于是土制,随着最后一步的烧制,势必会对先前腔体大小产生影响,导致整体音准偏高,这就及其需要用长期积累的经验和音乐修养在校音时对音准有良好的把控能力。
通过今天的现场观摩,在场师生对我院民族管乐器的改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既亲眼见到了,也亲身体验了。对在场师生来说,今天的现场体验拓展了专业领域的知识,丰富了传统管乐器在制作、改良等方面知识。同时也为王其书、张莉等老师多年来的坚持、努力所感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力宣传我院民族管乐器的改良,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服务于教学、表演和研究,真正做到学、研、产相结合,让我院的民族管乐器改良走进社会,为更多人所熟悉!